welfear

welfear的博客

他的个人主页  他的博客

注册表原理浅析

welfear  2009年08月17日 星期一 13:25 | 5451次浏览 | 1条评论

Windows NT Registry

文档名称:Windows NT Registry
文档维护:welfear、古月今人
创建时间:2009.6.10
修改历史:2009.7.1添加古月今人文章
修改历史:2009.7.5添加flyingpig对FreeDisplay的分析


Windows Registry是操作系统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。它既是十分基础又十分复杂。
在兼容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好,就会引起性能问题,同时用户态的注册表支持也无法
支持Windows驱动和内核本身的应用。对注册表实现的研究不仅可以实现兼容内核,
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很多内核技术,提高编程水平。常见的注册表文件有1.3和1.5
两个版本(包括Vista)。WRK1.2中有1.5版本的代码,但实际的情况还有待分析,不管
怎么说,我们都要先从1.3这个广泛使用的版本说起。

注册表相关的API十分多,也很繁杂。对于Key来说,主要有Create/Open、Delete、
Enumerate、Flush、Query、Save这些操作,而对于Value来说,主要有Query、Set、
Enumerate几个操作。这里我们还是以枚举、读和写为例展开分析。

Hive、Cell、Bin是registry的基本概念。Hive代表了整个Root Key文件。Cell是
储存Key和Value的基本单位。Bin是分配的基本单位,每次分配按照block来进行的,
x86上典型的块大小是4KB,所以Bin的大小就满足本次分配大小并按照4KB大小对齐
的长度。

通常调用者(可能是驱动或是应用)通过Native API调用注册表相关服务。

以应用为例:
由系统调用进入内核空间时,ZwXxxKey函数会被转化为CmXxxKey函数,这中间会通过
对象管理机制把名字空间转化为Key控制块。

以NtEnumerateKey为例:
在经过参数和安全性检查之后,通过调用ObReferenceObjectByHandle可以得到
CM_KEY_BODY的数据结构,这里其中就有Key控制块指针PCM_KEY_CONTROL_BLOCK,
之后,CmEnumerateKey接受了以KeyControlBlock为参数的调用。要完成枚举工作,
首先需要根据找到Cell的索引,再找到对应Key的节点信息,最后是根据节点信息
查询相关的信息。CmpFindSubKeyByNumber就是用查找Cell索引信息的,它接受三个
参数,分别是Hive、KeyNode、Number。其中Hive和KeyNode都是通过
KeyControlBlock获得的,而Number则是调用者传递过来的。实际的查找工作是由
CmpDoFindSubKeyByNumber来完成的,它接受Hive、SubKeyCell索引、Number三个参数。
SubKeyCell是通过HvGetCell获得的,这个函数可以根据Hive和Cell索引得到这个Cell
的储存值,在这里通过SubKeyCell索引就得到了SubKey的索引。

要了解软件原理就必须了解该软件各种概念之间是如何交流数据的。在初始化系统注册表
服务时,系统首先会读取文件的前4KB的内容。这就是该Hive文件的基本控制块,定义如下:

typedef struct _HBASE_BLOCK {
    ULONG           Signature;
    ULONG           Sequence1;
    ULONG           Sequence2;
    LARGE_INTEGER   TimeStamp;
    ULONG           Major;
    ULONG           Minor;
    ULONG           Type;
    ULONG           Format;
    HCELL_INDEX     RootCell;
    ULONG           Length;
    ULONG           Cluster;
    UCHAR           FileName[HBASE_NAME_ALLOC];
    ULONG           Reserved1[99];
    ULONG           CheckSum;
    ULONG           Reserved2[128*7];
} HBASE_BLOCK, *PHBASE_BLOCK;

结合XP SP2上的default.sav文件:

0000000: 7265 6766 0100 0000 0100 0000 0000 0000  regf............
0000010: 0000 0000 0100 0000 0500 0000 0000 0000  ................
0000020: 0100 0000 2000 0000 0060 0100 0100 0000  .... ....`......
0000030: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  ................
0000040: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  ................

Signature:           必须为0x66676572,也就是regf,表明这是一个注册表文件;
Sequence1和Sequence2,看起来都为1,具体用处不知
TimeStamp:           时间戳,这里看起来为0
Major:               主版本,1
Minor:               次版本,5
Type: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这里为0,表示是Primary文件,如果打开Log文件,这里看到的是1
Format:              恒为1
RootCell:            这个字段很重要,这是根节点的位置,这里是0x20,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这个值是从HBASE_BLOCK最末尾开始计算。HBASE_BLOCK大小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为一块,即0x1000,那么根节点就是在0x1020的地方。从根节点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开始,就可以遍历整个注册表文件。
Length:              注册表文件长度,这个长度不包括HBASE_BLOCK本身
Cluster:             簇大小,通常为1
FileName:            应该是文件名,可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
Reserved1:           保留字段,不过看文件内容,比较规律,应该是一些有用的信息,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不过ReactOS并没有使用这些数据
Checksum:            位于0x1fc位置,是对前面0x200个字节的校验和后面的字段都为空,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暂时不知道如何使用。

在控制块后面就是注册表基本的分配单元Bin的结构了,定义如下:

typedef struct  _HBIN {
    ULONG       Signature;
    ULONG       FileOffset;
    ULONG       Size;
    ULONG       Reserved1[2];
    LARGE_INTEGER TimeStamp;
    ULONG       MemAlloc;
} HBIN, *PHBIN;

第一块bin实际内容为:

0001000: 6862 696e 0000 0000 0010 0000 0000 0000  hbin............
0001010: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 0000  ................

Signature: 标志,一定为0x6E696268,即hbin,表示这是一个HBIN块
FileOffset:偏移,指相对于HBASE_BLOCK末尾的偏移,所以这里为0
Size:      当前HBIN块大小,0x1000的倍数,通常为0x1000
TimeStamp: 时间戳,这里也为空

其实HBIN结构,只是HBIN块的一个头部,占用了0x20个字节,后面跟着的就是
真正的数据了。数据部分由2部分组成,一部分是HCELL结构,还有一部分是CELL_DATA,
先看HCELL结构:

typedef struct _HCELL {
    LONG    Size;
    union {
        struct {
            ULONG Last;
            union {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ULONG UserData;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HCELL_INDEX Next;
            } u;
        } OldCell;
        struct {
            union {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ULONG UserData;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HCELL_INDEX Next;
            } u;
        } NewCell;
    } u;
} HCELL, *PHCELL;

很简单,就是一个Size字段,说明后面的那个CELL_DATA的大小,
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只有当Size为负数的时候,才说明这块空间是在使用中,
CELL_DATA的大小(包括HCELL本身)为-Size。当Size为正数是,说明有Size
个字节的空间空闲着可以使用。


现在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看枚举、查询、设置几个典型操作过程,通过跟踪这些操作
就可以慢慢搞清楚这些概念如何协调工作的。

CmEnumerateKey:
第一个参数KeyControlBlock可以得到当前键对应的CM_KEY_CONTROL_BLOCK结构。当然在
得到它之前需要通过WindowsNT的对象管理器通过解析句柄得到这个结构。然后,
hive = KeyControlBlock->KeyHive;
cell = KeyControlBlock->KeyCell;
就找到了它的Hive和Cell结构指针。接下来使用内部函数CmpFindSubKeyByNumber就可以
通过Hive、KeyNode、Index得到childCell索引。有了Hive和childCell索引就可以通过
HvGetCell得到childCell的结构。最后CmpQueryKeyData完成了调用者的请求,它把childCell
结构也就是CM_KEY_NODE中的值返回。

CmQueryKey:
分两种情况,如果是查询Key的名字,那就直接用KeyControlBlock中的NameBlock中保存的
名字直接返回,如果是其他要求则也调用CmpQueryKeyData来满足。

从Vista开始系统中出现了Win32 API RegSetKeyValue。但对于Value来说,我们还是看之前
的相关操作函数:

CmEnumerateValueKey、CmQueryValueKey、CmSetValueKey。
除去Value Cache机制和针对Value大小的存储机制,它们和Key的实现没有本质上的区别。
现在关键的问题是HvGetCell是如何工作的。根据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Hive文件在磁盘上是
以4KB为单位进行分配的,第一块比较特殊称为基本块。这样每个块的偏移都是0x1000的整数倍。
由于内存和外存之间要交换数据,那么就需要建立起两者之间的对应关系。根据块的特点,我们
把文件的偏移作为索引。这个索引有32位(0-31),其中最高位31代表存储类型,分为正常的和
易挥发的。21-30位代表Table,12-20位代表Block。0-11位就是块内偏移。这种设计思想和MMU分页
很类似。这样一个固定的文件偏移就变成了灵活多变的内存地址了。而从索引中获得对应数值需要
使用几个宏才能方便的实现:

获得类型信息:
#define HCELL_TYPE_MASK         0x80000000
#define HCELL_TYPE_SHIFT        31

#define HvGetCellType(Cell) ((ULONG)((Cell & HCELL_TYPE_MASK) >> HCELL_TYPE_SHIFT))

获得Table信息:
#define HCELL_TABLE_MASK        0x7fe00000
#define HCELL_TABLE_SHIFT       21

获得Block信息:
#define HCELL_BLOCK_MASK        0x001ff000
#define HCELL_BLOCK_SHIFT       12

获得块偏移:
#define HCELL_OFFSET_MASK       0x00000fff

不难计算出Table最多可以有1024个,而Block最多可以存在512个。

#define HTABLE_SLOTS        512
#define HDIRECTORY_SLOTS    1024

而HvGetCell其实就是调用HvpGetCellPaged,它根据Hive和Cell索引得到对应的数值。这里,Cell
的类型就决定了返回指针类型,它们可以是如下结构中的任何一种:

typedef struct _CELL_DATA {
    union _u {
        CM_KEY_NODE      KeyNode;
        CM_KEY_VALUE     KeyValue;
        CM_KEY_SECURITY  KeySecurity;
        CM_KEY_INDEX     KeyIndex;
        HCELL_INDEX      KeyList[1];
        WCHAR            KeyString[1];
    } u;
} CELL_DATA, *PCELL_DATA;

这就是CmXxx函数基本都会用到它的原因。好了,下面的代码含义非常明显了:

Type = HvGetCellType(Cell);
Table = (Cell & HCELL_TABLE_MASK) >> HCELL_TABLE_SHIFT;
Block = (Cell & HCELL_BLOCK_MASK) >> HCELL_BLOCK_SHIFT;
Offset = (Cell & HCELL_OFFSET_MASK);

那么传说中的表格在哪呢?

(Hive->Storage[Type].Map)->Directory[Table]->Table[Block]

Hive的结构之前没有介绍(因为它太大了),原来Hive把Type、Table、Block三个概念全部
囊括其中了。这样我们就找到下面这个结构:

typedef struct _HMAP_ENTRY {
    ULONG_PTR    BlockAddress;
    ULONG_PTR    BinAddress;
} HMAP_ENTRY, *PHMAP_ENTRY;

BlockAddress + Offset就是HCELL的地址。HCELL中的UserData就是我们苦苦找寻的PCELL_DATA,
返回它就完成任务了。

那么Cell和Bin的相互关系是如何建立的呢?毫无疑问,了解Hive的初始化过程对理解这些概念是
相当有好处的。在CmInitSystem1处,各个Hive文件的初始化过程并不相同,这里我们略去文件加载
过程,那么就以CmInitSystem1->CmpInitializeHive->HvInitializeHive为例作为开头。系统
在载入Hive文件之后首先用第一4KB块初始化了HBASE_BLOCK结构,然后检查Hive文件的完整性,
之后调用HvpBuildMapAndCopy创建Cell和Bin的位图关系。根据Table的数量,在初始化时如果Hive
文件的Block数量在512个之内,也就是1MB,那么就没Directory什么事了,直接使用SmallDir字段,
同时Map也要指向SmallDir。但文件很大时就要使用HvpAllocateMap,它分配了整个Directory,并
把Block按大小个顺序填入Directory中。

对于Bin的初始化就比较复杂了,作者使用了while套do-while中套do-while实现的。简单的说,就是
分配Bin结构的内存然后根据Bin结构得到本Bin块的大小,把它们填入BlockAddress和BinAddress中。
这样每个块都会在Bin结构中留下记录,其中BlockAddress会记录每个块的地址,而BinAddress就是
当前Bin的地址。

到了建立空闲Cell列表的时候了,PHCELL结构就在PHBIN结构之后,也就是通过Bin + Bin->Size得到。
而区别当前Cell是否空闲也有简单的鉴别方法,如果pCell->Size最高位是否置1来确定。如果置1那就
直接返回,如果没有,那就说明这是空闲的,需要加入Hive的空闲列队中方便管理和使用。系统使用
HvpEnlistFreeCells把Cell加入空闲列表。在第一次调用这个函数时需要建立列表,之后则把空闲Cell
直接加入列队尾部即可。无论怎样,都需要下面三句代码获得PHCELL的指针。

HvpComputeIndex(Index, Size);
First = &(Hive->Storage[Type].FreeDisplay[Index]);
pcell = HvpGetHCell(Hive, Cell);

这里首先感谢flyingpig对本文的帮助。第一句实际上是一个宏,通过Size计算Index,Size是Cell的大小。

#define HHIVE_FREE_DISPLAY_SHIFT 3  // This must be log2 of HCELL_PAD!
#define HHIVE_LINEAR_INDEX      16  // All computed linear indices < HHIVE_LINEAR_INDEX are valid
#define HHIVE_FREE_DISPLAY_SIZE 24

#define HvpComputeIndex(Index, Size)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\
    {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\
        Index = (Size >> HHIVE_FREE_DISPLAY_SHIFT) - 1;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\ 
        if (Index >= HHIVE_LINEAR_INDEX ) {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\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\
            /*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\
            ** Too big for the linear lists, compute the exponential    \
            ** list. Shift the index to make sure we cover the whole    \
            ** range.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\
            */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\
            Index >>= 4;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\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\
            if (Index > 255) {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\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/*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\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** Too big for all the lists, use the last index.       \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*/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\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Index = HHIVE_FREE_DISPLAY_SIZE-1;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\
            } else {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\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Index = CmpFindFirstSetLeft[Index] +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\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HHIVE_LINEAR_INDEX;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\
            }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\
        }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\
    }


要理解这些计算方法恐怕先要考察这个数组,
CmpFindFirstSetLeft就是KiFindFirstSetLeft,这也是内核比较常见的查找一个BYTE最高位的方法。

数组的前4行分别是:

0 - 15 000000 - 001111
16 - 31 010000 - 011111
32 - 47 100000 - 101111
48 - 63 110000 - 111111

第2行所有数字的最高位是4,第3、4行的所有数字最高位是5。根据这个规律就得到了下面这个数组。

CCHAR KiFindFirstSetLeft[256] = {
0, 0, 1, 1, 2, 2, 2, 2, 3, 3, 3, 3, 3, 3, 3, 3,
4, 4, 4, 4, 4, 4, 4, 4, 4, 4, 4, 4, 4, 4, 4, 4,
5, 5, 5, 5, 5, 5, 5, 5, 5, 5, 5, 5, 5, 5, 5, 5,
5, 5, 5, 5, 5, 5, 5, 5, 5, 5, 5, 5, 5, 5, 5, 5,
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
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
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
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 6,
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
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
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
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
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
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
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
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, 7};

不难理解为了加速查找相应大小的Cell,以Cell大小作为索引建立HashTable可以方便找到相同数量级的Cell。
FreeDisplay字段为24个Cell Index的表,每个Cell Index就可以找到相应的Cell结构,而其中的u.Cell.u.Next
就指向了下一个类似大小的Cell。因此只要根据Size计算出该Cell应该对应哪个数量级的Cell List,就可以根据
第一个找到所有的Free Cell。根据HHIVE_LINEAR_INDEX,此表被分成了两个计算方法。前16项比较简单,直接把
Cell大小除8,得到索引。这样就形成了:8 16 24 32...... 128等间隔的队列。后者把Cell大小的高8位利用
起来,从左到右根据高位设置情况形成了:128 256 512 ......32768等间隔列队(包括大于32768的)。
剩下的事情就是计算当前Cell所占用的Bin了,最后把它们都放入FreeBins中。

评论

我的评论:

发表评论

请 登录 后发表评论。还没有在Zeuux哲思注册吗?现在 注册 !
张振玉

回复 张振玉  2009年08月17日 星期一 14:43

这个有用,学习了

0条回复

暂时没有评论

Zeuux © 2024

京ICP备05028076号